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峰会后的表态,透露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。两次提及中国,次次绕不开俄罗斯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,这绝非偶然。
背后隐藏着美国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度焦虑,以及对传统霸权逻辑失效的无奈。这种焦虑正在推动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微妙变化。
特朗普真正担心的是什么?这种表态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大国关系?
作者-阳
当"推特治国"遇到现实政治,特朗普慌了
听特朗普这么一说,感觉这位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年前,30分钟专访,两次点名中国,每次都要扯上俄罗斯,这种思维定势挺让人意外的。
要知道,现在的国际局势早就不是他当年那套"美国优先"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了。世界变了,可他的思维还在原地踏步。
最典型的就是他对中俄关系的理解,特朗普居然说,俄罗斯地广人稀,中国人口众多,两国应该有天然矛盾,这逻辑就像说邻居家房子大就该和我们打架一样荒唐。
美国和加拿大不也是一个人多一个地广吗?可人家关系好着呢,几百年来都是盟友。
说白了,特朗普这种表态暴露的是认知滞后的问题,他还在用冷战思维看待21世纪的国际关系,以为只要挑拨离间,就能让中俄分道扬镳,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。
中俄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,早在2008年,两国就开始加强全方位合作,能源、科技、军事、文化,各个领域都在深化。
这不是哪个美国总统能够轻易改变的,特朗普指责奥巴马和拜登"把中俄推到一起",这话听起来像是在推卸责任。
实际上,中俄关系的发展完全是基于两国的共同利益和战略需求,这种认知上的滞后,暴露的是更深层的战略困境。说白了,就是手里的牌不好使了。
经济大棒越挥越轻,美国的"杀手锏"钝了
手里的牌不好使了,这话可不是瞎说的,美国的制裁大棒挥了这么多年,现在确实有点钝了,制裁就像止痛药,刚开始挺管用,用多了身体就有了抗药性。15000项制裁听起来声势浩大,实际效果却在打折扣。
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俄制裁,美国从2014年开始制裁俄罗斯,到现在都十年了,俄罗斯经济确实受到冲击,但并没有像美国预期的那样崩溃,相反,俄罗斯加快了去美元化的步伐,和中国的能源合作越来越深入。
特朗普在峰会后说,暂时不考虑对中国实施二级关税,这个"暂时"很有意思,既是对俄罗斯的示好,也是对中国的试探,但问题是,这种威胁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。越是频繁使用制裁威胁,各国就越是要寻找替代方案。
现在看看,中俄贸易额从400亿美元增长到2000亿美元,增长了5倍,这还不算,两国还在金融领域推进人民币和卢布的直接结算。
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确实下降了45%,但从中东和非洲的进口却增加了60%,这说明什么?说明能源市场在寻找新的平衡点,供应链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。
土耳其这样的中间方,2024年能源转口贸易增长了300%,赚得盆满钵满,美国的制裁不但没有彻底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,反而催生了更多的绕行路径,特朗普现在的软化态度,说明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制裁失效的根本原因,在于世界已经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的单极世界了。
中俄走到一起不是偶然,是历史的必然选择
世界确实变了,特朗普还在那里分析什么"地广人稀"和"人口众多"的矛盾,完全没搞懂中俄合作的真正逻辑,中俄关系的发展不是心血来潮,更不是什么人为操作的结果,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,两国有着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,这种地缘优势是天然的。
更重要的是,两国在经济结构上高度互补,中国是世界工厂,俄罗斯是能源大国。一个需要能源,一个需要市场和技术,这种合作基础比什么政治表态都要牢固。
从2001年《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》签署开始,两国关系就进入了快车道,2008年金融危机后,这种合作更是加速发展,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约瑟夫·奈最近就说过,"单边制裁效果递减,多边合作才是未来趋势",这话说得很中肯。
布鲁金斯学会的最新报告也指出,中俄合作已经从"便利性合作"转向了"战略性伙伴关系",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,而是经过了20多年的积累。
特朗普说如果他还在台上,就不会有俄乌战争,更不会有现在的中俄关系,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自信了,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,不是哪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能够决定的。
就像印度尼西亚,面临美国制裁威胁后,选择了多元化能源进口,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各国都在为自己找退路,不愿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中俄关系的基础是"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方",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模式,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平等互利的典范。
《外交事务》杂志8月刊的专题分析认为,三极格局正在重塑全球秩序,这种重塑不是破坏性的,而是建设性的,历史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者昌逆之者亡。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,谁也挡不住。
世界秩序大洗牌,谁能笑到最后?
说到多极化,这可不是什么新鲜概念,但现在确实到了关键节点。就像河流改道一样,看似缓慢,实则不可逆转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显示,当前制裁措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拖累约为0.3个百分点,这个数字看似不大,但对于全球经济来说已经是不小的冲击了,更关键的是,这种冲击正在推动各国寻找新的合作模式。
地缘政治风险咨询公司的预测很有意思,他们认为,未来5年内将形成"西方+非西方"的平行体系格局,这不是什么冷战2.0,而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,西方有西方的规则,非西方有非西方的合作方式,两套体系并行发展,相互竞争,也相互借鉴。
俄罗斯正在推进的"东方联盟"能源合作框架,预计2025年正式启动,这个框架不是要对抗谁,而是要为成员国提供更多的能源安全保障。
特朗普的表态,恰恰说明美国对这种变化的焦虑,他想通过离间中俄关系来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,但这种想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了,现在的国际关系更像是一张复杂的网络,而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金字塔结构,在这张网络里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位置,都在寻找自己的最佳利益组合。
美国还是很重要,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,中国的影响力在上升,俄罗斯的能源地位不可替代,欧盟在寻找战略自主,印度在搞多边平衡。
这种多极平衡的格局,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,机遇在于,小国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,不用完全依附于某个大国,挑战在于,规则制定变得更加复杂,需要更多的协调和妥协,但不管怎么说,这种变化是历史的必然。
特朗普的那种"分化策略",客观上反而加速了其他国家的抱团取暖,威胁得越多,大家就越要团结。这是人之常情,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逻辑,未来的世界秩序,将是一个更加平衡、更加多元的格局,在这个格局里,合作共赢将成为主流,单边霸权将成为历史。
结语
特朗普的表态看似强硬,实则暴露了美国面对多极化现实时的战略焦虑。认知的滞后往往是战略失误的开始。
国际秩序的重构已是大势所趋,单极霸权向多极平衡的转变不可逆转。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形成。
面对这样的变局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,各国应该如何应对?你认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是什么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。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